首页

女女sm在线

时间:2025-05-28 23:42:20 作者: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达到44.07% 人口规模达4.4亿 浏览量:68701

  中新网北京5月28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,中国科协公布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升至15.37%。同时调查发现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44.07%,人口规模达4.4亿。

  此前,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仅判定和分析具备科学素质的情况,为进一步细化分析公民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,本次调查开展了“具备高阶科学素质”“具备科学素质”“基本具备科学素质”等公民科学素质分级评价。

  根据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—2035年)》对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定义,科学素质调查问卷总分100分,考察科学知识(40分)、科学方法(20分)、科学精神与思想(20分)、应用科学的能力(20分)等四个方面,并按科学素质测评得分高低进行层级划分:

  得分超过85分为“具备高阶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整体水平很高,各维度发展均衡;得分超过70分为“具备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整体水平较高,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。这两类人群达到科学素质的较高要求,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。

  科学素质测评得分超过55分为“基本具备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具备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,具备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,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资源基础。

  科学素质测评得分低于55分(不含)为“具备较低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整体水平较低,需进一步全面夯实科学素质发展的各方面要求。

  关于开展分级评价的重要意义,中国科协解读称,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一个连续发展状态,通过分级评价,能更精确反映实际情况;利用分级评价结果,能更有效指导科普实践;开展分级评价,也能更好回应社会关切。

  2024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:公民具备高阶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.30%,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.37%,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4.07%,这三类人群大致呈现出1:7:19的金字塔式分布。

  进一步分析发现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人群体现出规模庞大、水平适中、应用优先三个特征。其中,规模方面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对应18-69岁人口规模达4.4亿(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),占比超过四成。

  总体来看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人群能够适应时代发展、科学生产生活需要,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基础,也为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夯实根基。

 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。中国科协自1992年起组织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,迄今已完成14次全国调查。2022年,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纳入国家统计公报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让群众在时代脉搏中感悟宪法精神

2023年,湖北投资热土“强磁力”效应进一步释放。数据显示,2023年,湖北新设外资企业648家,增长35.6%;实际使用外资190.43亿元,规模居中部第一。(完)

春运以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3亿人次

与此同时,广西区内各家银行纷纷打造特色鲜明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,成立中国—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、清算中心或现钞调运中心等机构,成为跨境业务面向东盟的重要窗口。

“雪龙2”号船长肖志民:欢迎香港青年投身国家极地科考事业

深化国际合作,促进全球协同治理。随着跨境数据流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各国相互联系、相互依存程度的空前加深,数据治理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性的复杂议题,并且易与其他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。因此,我国需要积极参与跨境数据流动的全球治理。一是主动参与和推动相关国际准则与标准的制定,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二是推动联合国、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关键作用,在明确数据主权、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等原则的基础上,制定全球性的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标准和规范,搭建全球跨境数据流动的基本框架。三是积极参与跨境数据流动的多边机制,不断拓展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“朋友圈”。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建设,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,不断缩小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。积极对标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》(CPTPP)和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DEPA)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拓宽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应用场景,不断提高我国在制定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中的影响力。

IMF驻华首席代表: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引擎

在苏炳添看来,中国田径队在巴黎奥运会上表现超出预期,尤其是在巴黎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,中国选手杨家玉夺得冠军振奋人心。而在巴黎奥运会男子4×100米接力决赛中,由邓智舰、谢震业、严海滨和陈佳鹏组成的中国队以38秒06的成绩获得第7名,创造赛季最好成绩。

一个湖带动一座城 厦门绘就海洋生态修复蓝本

尽管重点领域和进度不一,但各家银行同样都面临着明年“开门红”压力,在业内人士看来,银行明年一季度压力依然明显。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,明年一季度银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首先,预计净息差将进一步缩小;其次,在经济增长放缓和降低费用、让利于民的背景下,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将面临下行压力;最后,零售贷款领域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在增加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